邯郸市企业流动服务团赋能高质量发展
时间:2025-04-14
去年5月,我市组建企业流动服务团,由市政府办公室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、市财政局等7个部门组成20个市级流动服务组,市县两级820名工作人员常态化深入企业一线“送政策、送服务、解难题”,提供政策咨询、专项诊断、创优培育等特色服务,为全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。完善服务政策,统筹多方力量
位于峰峰矿区的邯郸武彭炉衬新材料有限公司,主要从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,经营范围涵盖新型微孔、超微孔炭砖及散装耐火材料生产与销售等。2024年,该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。
近来,武彭炉衬遭遇炭砖导热性能差、易开裂等技术难题,自身难以解决。市科技局得知情况后,多方寻觅,最终促成武彭炉衬与武汉科技大学开展产学合作,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。“企业自身对相关政策了解有限,我们借助企业服务团的多次走访,联合多个专业部门,协助企业整理相关资料,让企业能更快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。”峰峰矿区科工局副局长席悦表示。
据了解,为切实发挥“7+N”一体化服务机制的作用,市县两级服务团常态化走访服务企业,强化对企业问题的交办、盯办与督办。对于县级层面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,充分整合要素资源,集中力量加以化解。严格落实“四位一体”联动服务企业工作机制,针对第三方营商环境调查、企业服务中心等渠道交办的问题,开展针对性走访,采取有效措施,加快问题解决进程。
“从‘人找服务’转变为‘服务找人’。”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事科科长李杏超介绍,针对企业“不了解政策、不会用政策”的状况,他们制定了《企业流动服务团政策宣讲计划》,多领域、高频次为企业开展政策集中宣讲活动,详细解读国家、省、市关于科技创新、转型升级、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,并对企业申报项目、争取资金、争创试点等工作给予专题辅导,全力打通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同时,为确保工作成效,服务团强化业务培训,提升服务能力。定期开展面向各服务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,邀请行业专家、业务科长讲授跨行业、跨领域的政策和业务知识。积极学习推广外省市为企业解难题的典型经验做法,持续提升服务能力,打造了一支懂经济、精产业、善服务的专业队伍。
坚持分类施策,提升服务质效
去年10月,贝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曲周县)计划建设二期项目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,然而土地指标一直未能落实。
企业服务团了解到该公司的诉求后,立即协调县发改局、自规局与企业沟通对接,依据企业实际情况落实合适地块,并按照规定引导企业成功竞拍61亩二期用地。“原本我们一筹莫展,这可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。”企业负责人杨文英说。
通过在武安、鸡泽等地组织开展分片银企对接活动,推介“金融服务一码通”,助力企业便捷申贷融资,累计为112家企业落实17.5亿元信贷支持;通过组织钢铁、阀门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产销展会,实现产需精准对接;通过组织专场招聘、校企对接,满足了碧海能源、腾龙棉业等50余家企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……
对于企业面临的不同问题,我市坚持分类施策,夯实要素支撑,从各个方面全力解决企业的“烦心事”。其中,针对融资需求类问题,我市采取点对点对接和集中对接相结合的方式,组织20个流动服务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人员开展集中学习,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。梳理汇总全市19家银行业机构的154个金融产品,推出“金融服务一码通”,提高企业融资查询便利度。
目前,通过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广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产融对接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银企对接等活动,全方位、多形式开展融资帮扶。例如,为涉县鑫森冶金建材、邯钢能嘉分别争取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资金4105万元、1066万元。
发挥协调作用,服务扩面提质
企业流动服务团组建以来,走访服务企业4200余家(次),梳理解决企业问题诉求2200余个,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。我市“7+N”一体化服务机制被国务院减负办评为2024年“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”典型案例。
营商环境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。下一步,我市将加大问题解决力度,把工作重心聚焦到解决问题上,发挥各服务组的牵头协调作用,围绕金融、人才、土地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具体对接服务,邀请行业专家、业务科长等,组建政策宣讲专家库,对各县(市、区)开展针对性政策宣讲。
在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走访全覆盖的基础上,企业流动服务团将服务范围向商贸物流、房地产、文旅、农业产业化等行业龙头企业延伸,充分发挥企业流动服务团送政策、送服务、解难题的作用,推动企业服务扩面提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