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回车巷到响堂山, 胡服骑行大邯郸
时间:2024-03-26 19:35:05
又是一年春来到,草木新生,万物复苏。随着天气逐渐转暖,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,寻找春的气息。在这之中,一队颇为“拉风”的古装摩托骑手吸引了路人的注意。
“穿胡服骑摩托,太帅了!”“古今交汇,这真是古有‘胡服骑射’,今有胡服骑行。”
“出发!”3月23日早9点,随着摩托车的轰鸣声,35位身着胡服的摩托“骑士”从回车巷出发,经陵西北大街、机场路、新义公路、磁州窑路前往峰峰响堂山风景名胜区。
“我们早晨5点多就来了,化妆、穿胡服、整理装备,大家对今天的骑行都期待满满。”邯郸骑士归来俱乐部的摩托骑行爱好者尹雪一边整理身上的衣服,一边对记者介绍,她本身就很喜欢古装,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穿着汉服、唐装等传统服饰。
“但大多数传统服饰都是宽袍大袖的款式,日常穿着都不太方便,更不要说骑车了。”尹雪告诉记者,当她了解到有穿胡服骑行的活动后,便立马报名参加。
“胡服衣身紧窄,主要以贴身短衣、长裤、革靴为主,窄袖短衣便于射箭,合裆长裤便于骑马,如今我们‘战马’换‘铁马’,穿胡服一样方便。”桃缘里汉服店的店长耿晓曈接过话头解释道,选择胡服作为骑行服装,不仅因为胡服有着简单、方便的穿着特点,更因为“胡服骑射”这个成语典故就发生在邯郸。
“‘胡服骑射’是让赵国人穿着便于运动的服装,学习胡人骑射的本领,从而建立起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,达到先强兵再富国的目的。”邯郸历史及汉服爱好者李萍介绍,公元前307年,34岁的赵武灵王颁布“胡服骑射”法令,酝酿已久的改革运动在邯郸登场。
“胡服骑射”也对邯郸的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,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,北方游牧文化的生活方式开始影响邯郸,邯郸人不仅着胡服,而且,胡食、胡舞、胡乐等饮食、娱乐文化也逐渐影响了邯郸的文化;另一方面,胡服骑射使邯郸男儿从小学习骑马射箭,逐渐培育了一种尚武、耿直、侠义的文化风尚。
“如今,大多来邯郸的游客都会选择穿战国袍拍摄照片,但选择胡服的游客却少之又少。”耿晓曈坦言,作为土生土长的邯郸人,她想使更多外地游客了解邯郸的历史文化,感受这座被称为“成语典故之都”的城市。
一路繁花一路歌
“轰隆隆、轰隆隆……”随着35位“摩友”依次上路,骑出市区,道路两旁的车辆逐渐减少,但周边的色彩却越来越多,雪白的玉兰、粉色的桃花、金黄的油菜花……竞相绽放。
“穿胡服骑行,让我有了‘穿越’的感觉。”说起这次骑行,除了感受传统服饰的魅力,已经有30年骑龄的摩托车“发烧友”王建国却更想说说脚下的路。
“这些年,邯郸的路是越来越好了,‘问题路’少了、‘放心路’多了、‘断头路’通了、‘旅游路’美了。”说起这些年的骑行经历,王建国坦言,“路越来越好,周边风景也越来越美,骑车在路上,不仅能享受自由的感觉,更是心灵的放飞。”
“30年前,骑车在路上,不仅速度提不上去,还容易出危险。”王建国解释,那时道路沙尘多、路面不平,摩托车转弯时候需要“压弯”,一不留神就会出现意外。
“你看,我们今天走的磁州窑路就很美。”随着王建国的介绍,记者看到磁州窑路两边的柳树发出绿芽,远处农田中的麦浪随风起伏,“千年瓷都,中国非遗”主题巨型山体浮雕群赫然呈现在眼前。
雕塑造型依山体而建,全长千余米,平均高度25米,20余幅巨幅画面生动展示了磁州窑文化的悠久历史、独特魅力。
“今天这趟骑行用一个字形容,就是‘爽’!”已有10多年骑行经历的杜敏利落地停好摩托,摘下头盔对记者说,最近有不少外地“摩友”都在向他咨询邯郸的骑行状况,为了更好地向“摩友”们介绍邯郸路况,这几天他几乎把邯郸的“旅游路”都跑了个遍。
广平县的云溪大道、肥乡区的滨河路、邯山区的西部旅游环线、峰峰矿区的0号旅游路……这些道路不仅串联起了周边的景区,道路上的风景和良好的路况更值得“摩友”们前来游玩。杜敏笑着说道,“如果他们再穿上胡服,就更能感受到赵武灵王的传奇一生和胡服骑射的锐意进取。”
春有约,花不误,年年岁岁不相负。趁着天气晴好,感受万物复苏的春天吧!